自然源
包括土壤揚塵(含有氧化物礦物和其他成分)、海鹽(顆粒物的第二大來源,其組成與海水的成分類似)、植物花粉、孢子、細菌等。自然界中的災害事件,如火山爆發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及塵暴事件都會將大量細顆粒物輸送到大氣層中。
人為源
包括固定源和流動源。固定源包括各種燃料燃燒源,如發電、冶金、石油、化學、紡織印染等各種工業過程、供熱、烹調過程中燃煤與燃氣或燃油排放的煙塵。流動源主要是各類交通工具在運行過程中使用燃料時向大氣中排放的尾氣。
PM2.5可以由硫和氮的氧化物轉化而成。而這些氣體污染物往往是人類對化石燃料(煤、石油等)和垃圾的燃燒造成的。在發展中國家,煤炭燃燒是家庭取暖和能源供應的主要方式。沒有先進廢氣處理裝置的柴油汽車也是顆粒物的來源。燃燒柴油的卡車,排放物中的雜質導致顆粒物較多。
在室內,二手煙是顆粒物zui主要的來源。顆粒物的來源是不*燃燒,因此只要是靠燃燒的煙草產品,都會產生具有嚴重危害的顆粒物,即使使用品質較佳的香煙也如此;同理也適用于焚香及燃燒蚊香。
雖然細顆粒物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細顆粒物直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研究表明,顆粒越小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越大。細顆粒物能飄到較遠的地方,因此影響范圍較大。
細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要更大,因為直徑越小,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徑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2微米以下的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細顆粒物進入人體到肺泡后,直接影響肺的通氣功能,使機體容易處在缺氧狀態。
每年約210萬人死于PM2.5等顆粒物濃度上升。據悉,2012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的《環境展望》指出,每年有70萬人死于因臭氧導致的呼吸系統疾病,有近200萬的過早死亡病例與顆粒物污染有關。《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也發表了研究報告,報告中稱,人類的平均壽命因為空氣污染很可能已經縮短了5年半。